1.一些企业的年终奖,是怎么计算的?

2.王者荣耀 如何去赚钱

3.王者荣耀最近为什么老是出史诗级的皮肤?

4.光明的未来

王者荣耀60个月年终奖_王者荣耀年终奖

由于《王者荣耀》是腾讯游戏自研自运的产品,所以自然不存在研发商和发行商之间的分成关系。显而易见的,这款手游的分成基本就是给了iOS和安卓的平台和渠道,那么基于上文提到过的总流水的iOS 30%和安卓平均50%的渠道费用以外,王者荣耀的成本主要集中在:

1)游戏研发成本

2)游戏的推广和营销成本

3)其它相关维护成本

而腾讯凭借其在移动端的流量优势,诸如应用宝、微信等腾讯系产品前期为《王者荣耀》的流量导入发挥了不少作用。当然,因为腾讯其庞大和复杂的组织、和运营体系,对于《王者荣耀》真实的成本和营销费用其实外部人士很难准确的进行计算。

互联网著名评论人和游戏创业者曹政曾经在其公众号的一篇《巨头垄断下的创业机会》一文中提到,2017年《王者荣耀》的年收入预估可达到480亿人民币,而其中给渠道的钱就可能高达100亿人民币(当然,这里的100亿是全球投放范围的)。据他在文中的保守估计,《王者荣耀》今年的年利润在200亿左右,利润率超过40%。

而早在2016年,腾讯发布的财报显示,《王者荣耀》贡献的全年收入为68亿元。而根据游戏资讯网17173的爆料,《王者荣耀》团队去年的年终奖平均每人为140万元。如果按照这个数字,也许很多人在去年就已经实现年终奖100个月的梦想了。当然,团队内部会因为职位的高低实际拿到的有所不同,但是根据今年的业绩和以往的奖金制度,100个月的奖金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

一些企业的年终奖,是怎么计算的?

马化腾,人送外号小马哥,又名麻花疼,创造了QQ,自从2008年开始,网络上骂马化腾的呼声越来越大(几乎都集中在游戏上),据统计他平均每天被骂至少76.3万次,(这是几年前的数字)现在肯定超过100万了。

小马哥做的产品大家每天必定会打开,他每天至少赚5.3亿以上……是的,他就是现在这位让你们又爱又恨的“企鹅帝”。

使用剑鱼游戏加速器,王者荣耀玩的更畅快!不过,心好累,现在没个全英雄号都不好意思和朋友们见面了,就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说自己最喜欢玩赵云、扁鹊和后羿,就算不玩王者荣耀,你不会这些术语你也无法和他们交流了!

一个月赚30亿,一个赵云皮肤,单凭卖此项一天就收入1.5亿。仅仅是2017年一季度,这款游戏至少给马化腾挣了120个亿!堪称印钞机,怪不得去年年底,王者荣耀团队的30个人一共发了1个亿的年终奖……《王者荣耀》项目组人均分得140万元,最低分红60万元,核心员工最多分到了290万元人民币。

《王者荣耀》是全球苹果用户iOS手游收入榜第一位,日活跃用户5000万,一季度每月流水30亿,堪称创造了中国游戏的历史,连不少明星也沉迷这款游戏。

据悉,王者荣耀的皮肤还一天卖到了1.5亿!

其实,在《王者荣耀》的世界里,钱分为金币、钻石、点券三类,只有点券是要人民币兑换的,前两者都可以靠经验积累。游戏中可以购买的是英雄、技能和皮肤,其中只有买皮肤必须花钱。花钱与否不影响游戏体验,维持公平环境,从而砍掉了新手入门的门槛。

购买皮肤,类似于早年用Q币购买QQ皮肤、打扮自己的头像,在这里可以给自己选择的游戏人物换装,属于腾讯消费的老路数。一款皮肤卖几十甚至上百块,仅这门生意,就带来了日入过亿的业绩。

王者荣耀 如何去赚钱

首先我认为现在发奖金不符合常理,腾讯是上市公司,他要遵守上市公司的规则,再就是究竟是100个月工资还是其他数字,这都是有依据可定的,每个项目在开始运作的时候,游戏规则即奖惩规则就已经定好,大家都有了奋斗目标,不排除项目运作非常成功后,管理层继续追加奖励,像腾讯100个月工资作为奖金也是很现实的,毕竟有些项目,比如王者荣耀,运作非常成功,管理层追加奖励也是可能的。

企业的年终奖一般是按你产值算得。

比如我们公司,保底六千,钱不封顶,就是按你产值来给你加。

每个人的都会提交周报月报的,公司核实后,就会计算出工日,工日就是钱,是你个人的产值!

公司的年终奖主要取决于公司这一年来的收益,如果收益不理想甚至亏钱,那肯定是发不下来钱的,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是否需要跳槽。如果公司效益不错,却不发年终奖,那就是老板人品的问题了,那也留不住人才的。我认为只要公司有效益,或多或少还是要发点的。

根据职位,按照考勤,每天多少钱乘以当年出勤天数。

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外企更倾向按员工平时月收入的数额在年底加发一个月至数个月的工资。

1.有些公司是按12+1方法:

既到年底企业多发给员工一个月的工资,这种是以时间为衡量指标的,但要求员工必须在年满一年,就可以得到年终奖金,但这种年终奖显而不多。

2.12+2的方法:

有些企业当员工工作满一年后,为正式员工,年底公司会给工人多发2个月的薪水作为奖励,这是非常灵活的做法,对员工也能带来积极的心态,也会保证员工长久的工作!

3.绩效奖金:

这是一种浮动奖金模式,大都适合销售为主的公司,公司会按员工一年对企业所创造的业绩结果,发放奖金,但大多数对绩效的评估各个企业的处理方法不同,几乎都不会对全员公开。

还有一种就是由老板决定的,没有固定的规则,可能取决于与老板的亲疏,或者老板对员工的印象,大多数私企,都会用到这种方法,也不会公开!

不管哪种,企业对员工发放年终奖,都是对员工的一种认可,现在是能力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有发光的地方,祝每个人都能发到自己心意的年终奖。

王者荣耀最近为什么老是出史诗级的皮肤?

1、成为王者荣耀项目组成员

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款手游是由腾讯公司里面的王者荣耀项目组所研发的,这个小组去年的年终奖平均每人达到百万元,如果你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你就一定可以赚大钱!

2、走之路、成为职业选手

这个大家应该只听说过,现在很多游戏都有各自的职业选手,这些选手代表着自己的队伍去与其他队伍进行比赛,而职业选手的签约费也在百万元左右!

光明的未来

目前为止一共是出了三款皮肤了,分别是亚瑟、马可波罗和安琪拉。销量目前还不知道,但是价格说实话确实不算很高。马可波罗的皮肤仅售五十多块钱,这在史诗级皮肤中已经算是非常便宜的了。为什么这段时间老是出史诗级的皮肤呢,我来给你说一下我的见解吧。

NO.1缺少这种级别的皮肤了

史诗级别的皮肤在王者荣耀里是非常稀少的,而且普遍来说价格都非常高。之前想几十块钱买个史诗级皮肤就跟做梦一样,最起码也得两百块以上才可以买得到。王者荣耀貌似也很久没出这种级别的皮肤了,既然这次出了就多出几款呗。反正价格也都不是很高,比较亲民,应该是不会遭到玩家们反感的。别的皮肤我不知道,最起码马可波罗的皮肤销量应该还是挺高的,因为马可波罗比较受欢迎,而且这个英雄还没有什么皮肤。

NO.2快过年了缺钱

这话说的可能有些玩笑了,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快到年了很多公司都想着能冲击一下业绩,人家王者荣耀的系统肯定也是这样想的啊。要是业绩好一点的话也能多领一些年终奖嘛,所以就多出了一些皮肤。虽然玩家们看起来比较便宜,但是一款皮肤无论是卖十块钱还是卖一百块,人家系统都是净赚的,反正又不需要付出什么东西,在游戏里免费给你几套皮肤又能怎么样?

NO.3一个系列的皮肤不能断

也有可能这些皮肤都是一个系列的,就跟当时的长城守卫军一样,要出的话就一直出,出完为止。可能年后王者荣耀系统有什么新的打算,但是又是把这个系列的皮肤全部都给弄出来,所以就只能加快节奏的出,不然的话下一个有可能就会被搁浅。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是1998年版《新华字典》的修订本的一个例句。

如果这时候我问你,你会怎么感受这句话?是的,你现在心里想的就是讽刺以及看不起。

其实有这种感觉是非常正常的,设想一下,你是一个中专生或者是售货员,而他是一个北大生,你们怎么可能平起平坐,甚至说“都”有光明的未来呢?

这句话和现实严重脱离,但是,我们该怎么解读这句话?

很显然的,这句话,已经不是任何一个个体所能够决定的了,流传到现在,你去网上查查看,这句话已经有了新的变体。

而“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讽刺句式。

而这怎么说呢?我给你举例子:

①你爸反对同性恋,你妈抢购双黄连,举报ao3,你弟保护中国女孩,你非八抬大轿华夏男儿不嫁,你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②你美股,他抄底原油,我满仓大头菜,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③姐姐在写文章投稿,哥哥在中国银行的公司接受红利,弟弟犯错,被法院判了高额罚款,而我在b站看电视剧,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没错,以上都是我举的调侃向的例子,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写出这个例子的创作者们对《新华字典》上的那句话做了怎么样的一个解读。

而这都在指明一个观点,“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就是在粉饰太平,现实告诉我们,希望也不是会在你绝望的时候出现。

《新华字典》是作为文字用法的书籍,按道理来说,不应该给我们这样的一个句子,而它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句子,就可以说明过去真实存在过的现实例子是有的。

而翻找百度,找这段话的出处则是在1990年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那么,而在这段话所反映的1990年之前的那个现实里,张华,李萍和我确实都可以拥有光明的未来,我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所以我不是很清楚在三十年前,社会是什么样的。

但是,在网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是由清华和人大的两位学者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教育的职场价值与教育不平等》,论文,总会有研究对象。

而他们的研究对象恰好是90年代前后的中专生,更加有趣的是,这项研究所属的一个项目名字就叫“光明的前途”。

而这篇文章解读了,为什么中专的李萍能和考上北大的张华平起平坐。

首先,时代背景很重要,当初的时代背景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

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量”这个词很重要。

但是!此时的高等教育严重不足

“严重不足”和“大量”正好撞上了,说白了,就是缺人。

于是在50年代初,国家从苏联引进了中专的教育模式,而中专讲究三个字,“短平快”。

初高中毕业生在接受三四年的专业教育后,直接进入国家安排的工作岗位(国家安排很重要)

大专人大专魂,大专都是人上人。

这是今天的学历鄙视链,大专尚且如此,中专则是被人嘲讽的对象之一,但上述所讲的则是现在,而我说的是以前,中专生真的是人上人,因为这是时代的需要,把中专生推上了人生巅峰!

在1952年,教育文献中,国家就规定“中专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未来的国家干部”。

而在此之后,又有许多文件特别强调了中专生的地位以及价值。

而时间来到了年,针对当时当地各部门,有四分之一的中专生在当工人的事实,有关部门在一篇报告中认为,中专生被高才低用。

从这里就看出来,当年国家对中专生的定位是多么高。

而事实的确如此。

那好,回到《教育的职场价值与教育不平等》这篇论文中,

论文中有一组数据,1990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了不同时期中专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也就是SEI。

而在SEI中,中专生达到了57.53,而普通高中毕业生是37.71,22分的差距,而在当时,本科生的SEI是63.73,这已经是相差无几了(1990年)。

这时候有人会问,既然有大学生的存在,又怎么会轮得上中专生做人上人呢?

我会用事实告诉你,当时的中国很穷,而很多中国的学生都来自贫苦的农村,他们背负着家人的期盼和压力,而这也造就了中专生,回到“中专生的教育模式是短平快”的时候,也许你就会理解这些穷孩子为什么会选择上中专而不是大学,因为穷,在当时,中专毕业就可以寻找到优越的工作机会赚钱养家,而且可以比本科生优先一步得到国家培养,未来出任领导职位的机会也就更大。

这是一条捷径,有钱,有前途,种种因素都使得中专才是当时最热门的选择。

在90年代之前,人们就读中专的热情相当之高,当时的升学局面和我们现在完全颠倒。

一类学生上中专,二类学生上高中,而有些地区的中专录取分数线甚至比重点高中还要高。

而这是有例子的,比如,

①当年“我妈”去了重高,上了大学,但是“我爸”全市第四名,可是,他去了中专。

②我老师讲过一段话,这也是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他说:“在那个年代,初中的时候,成绩一流读中专,出来大部分都是进体制内,成绩二流读高中,继而读大学,而我们的老师则是“二流”,也就是读大学,当了高中老师,但是,收入之类的完全比不上当初中专出来进体制的同学。”

可是遗憾的是,中专生的辉煌时间并不长,大概在90年代后期,这种身份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厚待遇,从神坛掉下来了,无人问津。

好了,回到最开始的话题,90年代之前,为什么“我”也可以和北大毕业生平起平坐(百货公司售货员)?

而关于这个,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不许打骂顾客》这个微记录。(讽刺当时某些售货员恶劣态度短片)。

而这个短片,我们可以发现,售货员在当时的地位不低。

而这可以在网上搜《本店绝不打骂顾客》的一篇报道,相信我,你看了这篇报道,你就会觉得,当时的售货员是有多狂啊。

而这也可以搜一下《上海国营商店营业员使用礼貌语言的调查》这篇报道。

报道中,国营店员“使用礼貌语言比率”为30%,而个体商贩则是100%。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原因就是他们处在商品分配的垄断地位,无论你是国家干部还是专家学者,谁能买到东西,他们说了算。

所以总结起来,《新华字典》所言非虚,而这句话,放在90年代前,北大,中专,售货员,你都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但是,这个世界是变化很大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早晚会被淘汰,在今天,我们觉得最开始这句话搞笑,但是,罪责并不在作者本身,时代的变迁才是真正的根源。

有时候你就是很难判断,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命运。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人生的命运就好像是从大学的专业开始分化,事实也是如此,不同的专业代表着不同的未来。

而我们一边调侃着《新华字典》的这句话时,也在吐槽自己的专业。

有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计科软工人生巅峰,环化材生苟且偷生。”因此有人就调侃说,“我”和“李萍”之所以和“张华”有光明的前途,其实很多人都可以怎么理解为“张华虽然考上了北京大学,但却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这就表明了(开始围绕主题咯),专业选择的一念之差让他开始怀疑人生。

而这,可以去搜一下“王者荣耀项目年终奖”,也就是巨额年终奖。而在这时候,有些材料学毕业的博士还在领着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

如果知道今天这个结果,你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选择计算机呢?

人生到处是选择,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总有人是儿,也总有人选不对,有些学长说,毕业之后的道路是如此的泥泞,而有些人在毕业之后才发现,眼前根本就没有路。

在香港大学收录的民间历史档案里,你们可以去看一下一个叫做黄良泳的青年所经历的人生抉择。

生于10年,酷爱武侠的黄良泳经历过很多磨难,考上了当时被称作“金融黄埔”的湖南财经学院,这也是顶尖的金融院校,前途一片光明,于是黄良泳就在当时满心期待中,听从自己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当时系里三个专业中(金融统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国民经济(当时最热门),而在他读到大三的时候,这个热门专业,被国家取消了(悲惨吧)。

而作家蔡骏,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他是民用电报专业,他之前有说过,当他费尽心机把2000个毫无规律可言的民用电码倒背如流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踏上工作岗位,社会淘汰了民用电报……

同样命运的也有BP机,而BP机被淘汰的时候,同样的,也打碎了很多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1993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寻呼机研发成功,它的研发单位后来靠着一名手机广告语声名远扬,“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

仅仅五年,中国寻呼机用户突破6000万,位居世界第一,当时仅仅是北京一座城市,就涌现出了超过300家无线寻呼台,它的火爆让寻呼接线员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职业。

在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工资为600元/月,而寻呼机线员可以达到800元/月到1000元/月不等,有些公司的接线**甚至可以拿到3w块钱的年薪!也就是2500元/月,而在当时,2500元是非常多的。

而为了得到这一份工作,候选者必须经过严格的普通话测试(举个例子,我现在是二甲普通话,是比较不错的普通话水平,但是,如果放在当时,我的普通话只能是二乙,虽然说不差,但是二甲和二乙有着很大的差距。)

五笔输入法打字速度测试,然后还需要了解很多知识,比如化工,医学等多专业的学名与术语。

在当时,通过考验,成为一名寻呼**,是很多女性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

但是,可惜的是,传呼**的时间很短。

在年,《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份有关职业的读者调查。

而调查中显示最受欢迎的职业前三名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我爷爷之前是货车司机,但是他现在90多岁了),而教师,科学家,还有医生,排到了倒三位。

而在今天,你们会选择之前的前三名吗?

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出租车司机,就是神坛。

这个可以去看一部电视剧,《爱你没商量》。

故事内容是,剧院女演员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爱情故事,而在今天,这种戏份已经很难出现。

因为,出租车vs网约车,出租车是输了的。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最开始的这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而在当时,李萍是当初成绩最优秀的那个,如果放在现在,你会怎么想吗?

但是,如果她知道后来的结果,她还会选择读中专吗?

人的一生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今天的我们,也总是被各种各样的选择所困惑。

高中去哪读?

学文还是学理?

大学专业选什么?

要不要考研?

该不该对TA告白?

去大城市还是回老家?

哪个行业更有未来?

要不要和TA结婚?

我该怎么办?

而这些,总有一个选择,让你懊悔不已,但是,也总有一个选择,让你心生期待。

其实,很多选择,在一开始就像抛硬币那样,上帝会投筛子吗?

简单随机,直到事后,我们才会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给当时的那次选择赋予更多的意义,而谁能确定,哪个选择会更光明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一开始的话寻找。

在2012年6月1日最新《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原始的例句变成了“张华考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没有人能告诉你哪条路是对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趋势该是怎么样的。

也许光明的道路只有一条,但美好的定义,可不止一种。